close




股海指南針/證所稅未定 保留實力保護自己



【經濟日報╱張智超】 2012.04.28 04:08 am


3月上旬台股創新高後,便一路向下修正,重點是5日均量已由年初的1,500億元向下修正至700億元。現階段該如何操作?我的建議如下:優先控制持股比重,在政策未明的狀況下,先保護自己的部位,以求在下一波的行情有實力介入;心態可以很樂觀積極,但操作一定要細膩與謹慎,當大戶與中實戶想離開市場之時,保留實力,保護自己,應為最佳因應之道。


 


台股這段期間下跌的原因很多,有人認為是歐債危機再起、油電雙漲、季報因素、繳稅因素。但絕大多數人皆認為,證所稅復徵可能是最大元兇,因此分析台股不能不就證所稅復徵的影響談起。未來要不要課證所稅,我沒意見。但在沒完整配套措施下復徵,我個人持反對意見,理由是:


 


一、時機不適宜:全球總體經濟猶如才剛走出加護病房的病人,現在台灣立即宣布加稅又加上油電雙漲,有違政府的「黃金十年」與「富民經濟」的理想。


 


二、損及台灣國際競爭力:主張復課證所稅人士認為,美國有同時徵收證交稅與證所稅,因此台灣也可以與國際接軌。但事實上,就外資機構投資人而言,美國證券市場無論如何課稅,基於權值或個股吸引力,美國仍為必選投資標的。


台灣股市市值僅20兆,與美國股市相比,猶如路邊攤和米其林餐廳相比,路邊攤在台灣、新加坡、香港皆有,但若路邊攤要收取米其林餐廳的服務費,可想而知,客人會轉向不用收費的香港和新加坡。就理性而言,如何提高競爭力才是重點。


 


三、總稅收減少:財政部常說復徵證所稅僅影響1%的投資人,但問題是這1%的人的成交量可能占股市超過10%以上,股票市場的競爭力衡量標準為流動性與本益比高低,對此1%的投資人課稅將損及市場流動性與市場本益比。影響所及,若來台掛牌企業減少,成交量萎縮,波動性亦會下降,未來證所稅與證交所的稅收收入,也會小於過去單純的證交稅。


 


四、假外資造成不公不義:許多大戶為了節稅,必然會化身為假外資,資金再度由台灣逃向其它國家,此點與政府原來的鮭魚返鄉政策牴觸。


 


五、政策不確定性導致台股本益比再度向下修正:台股過去十年因兩岸關係不確定性而折價,好不容易兩岸關係已見和緩,但現在最大的風險竟是政策不確定性。選前大家的共識是不會復徵證所稅,但選後立即用「公平正義」之名,決定復徵,政策不一致將使得台股本益比下修。


 


六、證券相關行業變「慘」業:本土券商將因成交量萎縮與假外資避稅而出現裁員,2013年如實施證所稅,成交量必定萎縮,原因為大戶進出誘因下降而人頭戶因涉及逃漏稅刑責重大而減少,經紀部門裁員現象無法避免,承銷部門亦因掛牌意願低落而受波及。


 


綜上所述,反對證所稅絕不等於反對公平正義,根據報載,蕭副總統與金管會亦反對沒配套的證所稅,難道他們也是反對公平正義,也是既得利益者,也是貧富差距擴大的推手嗎?我愛公平正義,但我更愛台灣有競爭力,不樂見越來越多人入籍新加坡,也不樂見資金出走潮。如果增加稅收可以使國庫稅收增加,又不損及台股競爭力,個人舉雙手雙腳贊成,但若降低台灣資本市場競爭力,國庫稅收下降又引發資金出走潮,國內失業率又上升,則不是用一句「公平正義」可以彌補的。


(作者是大眾證券副總經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i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